hello大家好,我是本站的小编子芊,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橡胶的发展,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哪个好的相关知识,希望能解决您的疑问,我们的知识点较多,篇幅较长,还希望您耐心阅读,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,您也可以向我们反馈,我们及时修正,如果能帮助到您,也请你收藏本站,谢谢您的支持!
橡胶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生活领域的重要材料。它具有优异的弹性、耐磨性和耐候性等特点,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车辆轮胎、橡胶制品、家居用品等领域。在橡胶的发展历史中,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都有着各自的优势。
天然橡胶是从橡胶树上提取的乳液经加工而成的橡胶产品。它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。它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弹性,能够承受较大的外力并恢复原状。天然橡胶的磨损性能较好,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长时间使用而不易被磨损。天然橡胶天然来源,不含有害物质,对环境友好,并且易于降解。天然橡胶也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产量有限,价格较高,以及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限制。
合成橡胶是通过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而得到的橡胶产品。它具有以下几个优势。合成橡胶的生产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,以得到具有特定性能的产品。合成橡胶的产量大,价格相对较低,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。合成橡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进行改性,以满足特殊的使用要求。合成橡胶也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,且在一些特殊环境条件下,其性能可能不如天然橡胶。
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。选择采用哪种橡胶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。对于一些对环境友好和可再生材料有要求的领域,天然橡胶是较好的选择;而对于一些需求较大产量和较低价格的领域,合成橡胶则更为适合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我们相信橡胶材料会越来越完善,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。
橡胶的发展,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哪个好
橡胶发展历史:
世界橡胶工业百年发展史:大体划分为形成时期、发展时期、繁荣时期及稳定发展时期四个阶段。形成时期 早在11世纪,南美洲人民即已开始利用野生天然橡胶。
1736年法国人C.孔达米纳参加法国科学院赴南美考察队,观察到三叶橡胶树流出的胶乳可固化为具有弹性的物质。后来,亚马孙河流域的野生三叶橡胶树的胶样被寄回巴黎,开始引起了欧洲人的注意。
1823年C.麦金托什在英国建立了第一家防水胶布工厂。在同一时期,英国人T.汉考克发现橡胶通过两个转动滚筒的缝隙反复加工,可以降低弹性,提高塑性。这一发现奠定了橡胶加工的基础。他被公认为世界橡胶工业的先驱。
1839年美国人C.固特异发现橡胶与硫磺共热可以大大增加橡胶的弹性,不再受热发粘,从而使橡胶具备良好的使用性能。橡胶硫化方法的发现对推动橡胶的应用起了关键的作用。19世纪中叶,橡胶工业已开始形成。它已能生产胶布、胶鞋、胶管、胶板及一些日用品等。发展时期 19世纪末期,汽车及汽车轮胎的出现推动了橡胶工业的蓬勃发展。
1845年英国人R.W.汤姆森首次提出了充气轮胎专利。
1888年英国人J.B.邓录普制造出第一条充气自行车胎。1895年第一条充气汽车轮胎问世。不久,汽车轮胎开始了商品生产。为了改进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的使用性能,1893年J.F.帕尔默将帘布(见帘子线)用于自行车胎。
1900年帘布开始在汽车轮胎上应用。
1906年,美国人G.厄诺拉格用苯胺作硫化促进剂。
1912年S.C.莫特发现了炭黑的补强效果。不久,防老剂也应用于橡胶加工。1916年F.H.班伯里提出了橡胶密炼机(见塑炼)专利,橡胶加工机械相应得到了完善和发展。橡胶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中有了很大的进步。随着橡胶工业的迅速发展,原用野生的天然橡胶在性能和产量方面已不能满足需要,19世纪中后期开始了天然橡胶的人工栽培。到20世纪20~30年代人工栽培的天然橡胶已经逐步取代野生橡胶,成为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由于天然橡胶供不应求,德国开始了甲基橡胶的小批量生产,主要用于制造硬质橡胶制品。这种合成橡胶质次价高,战后即停止了生产。
30年代开始了合成橡胶商品化的生产,聚丁二烯橡胶(即丁钠橡胶)、氯丁橡胶、丁苯橡胶、 丁腈橡胶、丁基橡胶等相继投产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由于对战略物资的需求,合成橡胶及与战争相关的橡胶制品如汽车轮胎、飞机轮胎、各种军车用轮胎的生产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。繁荣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,发达国家中的汽车等工业蓬勃兴起,推动了世界橡胶工业的大发展。
1943年钢丝帘布轮胎问世,1948年,法国米什林公司试制成功子午线轮胎。同年,无内胎轮胎也问世。
1953年有规立构合成橡胶研制成功。1956年,有规立构合成橡胶开始在轮胎中应用,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部分天然橡胶使用。
1965年,热塑性橡胶开始应用于胶鞋及胶粘剂。1970年,首批浇注轮胎(用聚氨酯橡胶)诞生。
1972年,芳纶帘子线开始投产。这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,为橡胶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原料和技术基础。
70年代初期,橡胶加工及橡胶合成的生产技术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。从橡胶的耗量看,1950年世界耗胶量为2.3Mt,1973年达到了10.89Mt。1950年世界轮胎总产量为1.4亿套,而1973年猛增到6.5亿套。其他各类橡胶制品的生产量在 70年代初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。这是世界橡胶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。
中国橡胶发展历史
1493年,伟大的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率队初次踏上南美大陆。在这里,西班牙人看到印第安人小孩和青年在玩一种游戏,唱着歌互相抛掷一种小球,这种小球落地后能反弹得很高,如捏在手里则会感到有粘性,并有一股烟熏味。西班牙人还看到,印第安人把一些白色浓稠的液体涂在衣服上,雨天穿这种衣服不透雨;还把这种白色浓稠的液体涂抹在脚上,雨天水也不会弄湿脚。由此,西班牙人初步了解到了橡胶的弹性和防水性,但并没有真正了解到橡胶的来源。
1693年,法国科学家拉康达到南美又看到土著人玩这种小球,科学家和军人思维和眼光是不同的,追根寻底调查这种小球,才得知这种小球是砍一种印地安人称为"橡胶"的树而流出的浓稠液体缺制造的。
1736年,法国科学家康达敏从秘鲁带回有关橡胶树的详细资料,出版了《南美洲内地旅行记略》,书中详述了橡胶树的产地、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利用情况,引起了人们的重视。
1763年,法国人麦加发明了能够软化橡胶的溶剂。
1770年,英国化学家普立斯特勒发现橡胶能擦去铅笔字迹。
1823年,英人马金托什,像印第安人一样把白色浓稠的橡胶液体涂抹在布上,制成防雨布,并缝制了"马金托什"防水斗蓬,这也可能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雨衣吧。
1852年,美国化学家古特义在做试验时,无意之中把盛橡胶和硫磺的罐子丢在炉火上,橡胶和硫磺受热后流淌在一起,形成了块状胶皮,从而发明了橡胶硫化法。古特义的这一偶然行为,是橡胶制造业的一项重大发明,扫除了橡胶应用上的一大障碍,使橡胶从此成为了一种正式的工业原料,从而也使与橡胶相关的许多行业蓬勃发展成为了可能。随后,古特义又用硫化橡胶制成了世界上的第一双橡胶防水鞋。
1876年,英国人魏克汉九死一生,从亚马逊河热带丛林中采集7万粒橡胶种子,送到英国伦敦皇家邱植物园培育,然后将橡胶苗运往新加坡、斯里兰卡、马来西亚、印度西亚等地种植并获得成功。至2004年,世界人工种植天然橡胶成功已有128年历史。
1888年,英国人邓禄变发明汽胎,1895年开始生产汽车,汽车工业的兴起,更激起了对橡胶的巨大需求,胶价随之猛涨。
1897年,新加坡植物园主任黄
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哪个好
1、优点:
天然橡胶:耐磨损、制作方便,环境污染程度低。
合成橡胶:种类多,各方面性能优越,具有高弹性、绝缘性、气密性、耐油、耐高温或低温等性能。合成橡胶材料和适用于零下60度到250度之间正常使用。价格低廉。
2、缺点
天然橡胶:产量有限,制造成本高,使用要求高,性能较差。
合成橡胶:不易分解,对环境的污染极大。拉伸效果比较差,抗撕裂强度以及机械性能也比较差。
扩展资料:
化学性质
合成橡胶是由不同单体在引发剂作用下,经聚合而成的品种多样的高分子化合物,单体有丁二烯、苯乙烯、丙烯腈、异丁烯、氯丁二烯等多种。聚合工艺有乳液聚合、溶液聚合、悬浮聚合、本体聚合四种。分类
合成橡胶生产不受地理条件限制,从传统观念上看,它又根据合成橡胶的使用性能、范围和数量,分为通用合成橡胶和特种合成橡胶两大类别。经硫化加工可制成各种橡胶制品。根据化学结构可分烯烃类、二烯烃类和元素有机类等。
合成橡胶的分类方法很多。按成品状态
可分为液体橡胶(如端羟基聚丁二烯)、固体橡胶、乳胶和粉末橡胶等。按形成过程
可分为热塑性橡胶(如可反复加工成型的三嵌段热塑性丁苯橡胶)、硫化型橡胶(需经硫化才能制得成品,大多数合成橡胶属此类)。
按生胶充填的其他非橡胶成分:可分为充油母胶、充炭黑母胶和充木质素母胶。按使用特性
分为通用型橡胶和特种橡胶两大类。通用型橡胶指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橡胶使用的橡胶,如丁苯橡胶、异戊橡胶、顺丁橡胶等,主要用于制造各种轮胎及一般工业橡胶制品。通用橡胶的需求量大,是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。
特种橡胶是指具有耐高温、耐油、耐臭氧、耐老化和高气密性等特点的橡胶,常用的有硅橡胶、各种氟橡胶、聚硫橡胶、氯醇橡胶、丁腈橡胶、聚丙烯酸酯橡胶、聚氨酯橡胶和丁基橡胶等,主要用于要求某种特性的特殊场合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合成橡胶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天然橡胶
橡胶介绍
1.按原材料来源与方法
橡胶可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。其中天然橡胶的消耗量占1/3,合成橡胶的消耗量占2/3。
2.按橡胶的外观形态
橡胶可分为固态橡胶(又称干胶)、乳状橡胶(简称乳胶)、液体橡胶和粉末橡胶四大类。
3.根据橡胶的性能和用途
除天然橡胶外,合成橡胶可分为通用合成橡胶、半通用合成橡胶、专用合成橡胶和特种合成橡胶。
4.根据橡胶的物理形态
橡胶可分为硬胶和软胶,生胶和混炼胶等。
5、根据橡胶种类及交联形式,在工业使用上,橡胶又可按如下分类。
一类按耐热及耐油等功能分为:普通橡胶、耐热橡胶、耐油橡胶以及耐天候老化橡胶、耐特种化学介质橡胶等。扩展资料:
线型结构:未硫化橡胶的普遍结构。由于分子量很大,无外力作用下,大分子链呈无规卷曲线团状。当外力作用,撤除外力,线团的纠缠度发生变化,分子链发生反弹,产生强烈的复原倾向,这便是橡胶高弹性的由来。
支链结构:橡胶大分子链的支链的聚集,形成凝胶。凝胶对橡胶的性能和加工都不利。在炼胶时,各种配合剂往往进不了凝胶区,形成局部空白,形成不了补强和交联,成为产品的薄弱部位。
交联结构:线型分子通过一些原子或原子团的架桥而彼此连接起来,形成三维网状结构。随着硫化历程的进行,这种结构不断加强。链段的自由活动能力下降,可塑性和伸长率下降,强度,弹性和硬度上升,压缩永久变形和溶胀度下降。
老化因素
A)氧:氧在橡胶中同橡胶分子发生游离基链锁反应,分子链发生断裂或过度交联,引起橡胶性能的改变。氧化作用是橡胶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B)臭氧:臭氧的化学活性比氧高得多,破坏性更大,它同样是使分子链发生断裂,但臭氧对橡胶的作用情况随橡胶变形与否而不同。当作用于变形的橡胶(主要是不饱和橡胶)时,出现与应力作用方向直的裂纹,即所谓“臭氧龟裂”;作用于变形的橡胶时,仅表面生成氧化膜而不龟裂。
C)热:提高温度可引起橡胶的热裂解或热交联。但热的基本作用还是活化作用。提高氧扩散速度和活化氧化反应,从而加速橡胶氧化反应速度,这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老化现象--热氧老化。
D)光:光波越短、能量越大。对橡胶起破坏作用的是能量较高的紫外线。紫外线除了能直接引起橡胶分子链的断裂和交联外,橡胶因吸收光能而产生游离基,引发并加速氧化链反应过程。
经外线光起着加热的作用。光作用其所长另一特点(与热作用不同)是它主要在橡表面进生。含胶率高的试样,两面会出现网状裂纹,即所谓“光外层裂”。
E)机械应力:在机械应力反复作用下,会使橡胶分子链断裂生成游离荃,引发氧化链反应,形成力化学过程。机械断裂分子链和机械活化氧化过程。哪能个占优势,视其所处的条件而定。在应力作用下容易引起臭氧龟裂。
F)水分:水分的作用有两个方面:橡胶在潮湿空气淋雨或浸泡在水中时,容易破坏,这是由于橡胶中的水溶性物质和亲水基团等成分被水抽提溶解,水解或吸收等原因引起的。特别是在水浸泡和大气曝露的交替作用下,会加速橡胶的破坏。但在某种情况下水分对橡胶则不起破坏作用,甚至有延缓老化的作用。
G)油类:在使用过程如果和油类介质长期接触,油类能渗透到橡胶内部使其产生溶胀,致使橡胶的强度和其他力学性能降低。油类能使橡胶发生溶胀,是因为油类渗入橡胶后,产生了分子相互扩散,使硫化胶的网状结构发生变化。
H)其它:对橡胶的作用因素还有化学介质、变价金属离子、高能辐射、电和生物等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——橡胶
橡胶行业前景
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橡胶制品行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,全行业仍处于转型升级过渡期,延续低速、稳定增长态势。在此背景下,中小型企业需提高综合竞争力,继续做专、做强。
近几年来,橡胶制品行业状况并不乐观,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依旧严峻。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,我国橡胶制品行业也不是毫无机会。我国正不断加大对铁路、能源、基础实施等投入,橡胶制品行业仍有不小的增长空间。
整体来说,在经济新常态下,橡胶制品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,未来要从多个方面切入,确实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,在做专、做强方面下功夫。
文章到此结束,如果本次分享的橡胶的发展,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哪个好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,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!